欢迎访问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!
登录
|

正文

学生服务

点击访问:一门式服务平台

一、建设回顾

为深化综合改革,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,提高学校管理和服务水平,学校决定推行“一门式”服务体系建设。2014年第20次党委常委(扩大)会议提出初步设想,2015年5月,校方正式下发《关于推进“一门式”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》,第5次党委常委会研讨商定具体工作方案。学校本着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理念设计、建设“一门式”学生服务中心,打造“学在交大”的名片。在“一门式”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推进下,学指委、教务处、研究生院等部门协同运转,按照总体设计、试点推进的原则,2015年陆续完成学生需求调研、部门业务梳理、集中信息化建设,通过减、优、聚等方式,整合学生信息,明确跨部门业务主办、协办和流转职责。2016年上半年,“一门式”体系推进聚焦场地建设和软硬件配置;下半年相继完成主管教师和助管团队人员招聘和培训,各业务部门陆续入驻办事大厅。当前共67项业务入驻闵行“一门式”学生服务中心,31项业务入驻徐汇“一门式”学生服务中心,包括学籍、户籍、校园生活等相关服务,实现服务和生活相结合。同时,两校区均设立“文化小站”,旨在满足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需要。10月、11月,两校区学生服务中心先后启动运行,正式从筹备阶段的后台转为面向学生服务的前台。

一年来,学服总业务量接近62700人次,闵行和徐汇学服月均业务量分别为4200和1000余人次。随着学服知晓度的提高和学生用户使用习惯的养成,2017年学服月平均业务量同比去年增加75%。

二、总体特点

“一门式”学生服务中心运行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标准化、信息化、数据化、人性化建设,梳理、整合、优化各部门面向学生的服务事项,推动不同职能部门多项业务向一个办事大厅、一个窗口集中,实现一窗办、马上办。旨在运用学校各部处权力下放的“减法”,换取为学生服好务的“乘法”,为学生提供便捷、高效、人性化的服务。

(一)“一门”通办

按照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的思路,部分业务权限下放到院系,取消校级重复审批,优化待办事项流程。相关部门业务入驻遵循先易后难、成熟一个进驻一个的原则,逐步推动各类业务进驻实体服务平台和网上受理平台。目前“一门式”已经有教务处、研究生院、档案馆、网络信息中心、保卫处、生活园区等多部门近百项业务陆续进驻,在实体大厅设立服务窗口,科学划分服务主题,整合优化相关服务的申请材料和表单。后期将进一步调研学生需求,推动更多职能部门相关业务和学生团体入驻。

(二)一次办结

制定服务事项受理标准,砍掉无有效依据的办事条件、申请材料,取消没有必要的证明和盖章环节,能通过网络共享复用的材料不需要重复提交。通过标准化建设,最大限度精简办理程序,减少办理环节,缩短办理时限,以期改进服务质量,创新服务方式。建立健全首问负责、一次告知、并联办理等制度,积极推行预约办理、自助办理、委托代办等服务。相较之前,办理一个业务需要多地“跑腿”的情况,闵行校区“一门式”学生服务中心从学生办事习惯出发,将相关业务安置到相邻窗口,例如学籍和户籍、商保和医保、毕业和贷款审核等;徐汇学服研究生业务实现办理和缴费一体化服务;对需要跨校区办理的业务,新增寄送—收发服务。这些举措切实方便了学生,打造了“贴心化”的服务标签。

(三)以学生为中心

把学生的需求和思考放在第一位,为全校学生提供全口径、专业化、贴心式的服务,建立起公开、透明、高效的学生服务体系。中心构建以学生团队为主体,教师指导为支撑的体系现有专职管理教师5名,辅导员3名,学生助管团队248人(其中闵行194人、徐汇54人,其中部门负责人52人)。通过组织各种方式的破冰、内建、座谈等活动,加强助管团队内部的沟通,形成合力。中心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,全方位开展培训和拓展训练,让学生有机会尝试探索新型管理模式,自主优化办事流程,在学生能力提升和素质拓展等方面着力。中心采用“家庭式”管理模式,充分让学生体会到感恩与责任,激情与梦想,形成强有力的归属感和战斗力。